2)第二十八章 缺银子的无奈_大明之崛起1646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以支配。

  但是扣除购买军装、皮靴等物的首批货款近三千两,以及预留部队伙食费用和军饷之后,能用来建设炼钢厂的银子至多也就八千两。

  这点钱想要搞一座平炉炼钢厂是肯定不够的,苏承羽粗算也得四五万两投入才行。他下意识地就想去贷一笔款……

  “银行真的是个好东西,可惜没有啊。”他长叹一声,只能重新面对现实,想要低投入,快速产出,选择就只有一个——坩埚炼钢。

  他重新拿过一张纸,列出坩埚炼钢的设备:库房、坩埚、地炉、鼓风机,完毕。总支出大概也就三四千两。

  改为坩埚炼钢,苏承羽也不得不将目标产量降低到每炉千斤以内了。

  定下了方案之后,具体的问题也就跟着来了,坩埚、地炉的尺寸,鼓风设备的风量,炼炉需要多少人,铸造锻造工序需要多少人,甚至生产什么产品都得预先规划好。

  他只觉得一阵头大,看看手里的这些问题,似乎寻找工匠的事能交给别人解决。

  于是他叫来乔千和洪思,让他们带人在龙南各处寻找铁场、炼铁作坊之类。也不说挖人了,就直接把铺子整个盘下来,如果有规模较大的再回来通知苏承羽,由他出面亲自去谈。

  待两人离开,苏承羽又想起另一些必需品——耐火材料。他只得再派人去采购耐火砖、高岭土、石墨等材料,并且特别嘱咐,如果龙南买不到就去赣州,总之必须尽快购齐。

  待吩咐完这些事项,苏承羽总算能静下心来提笔计算锅、炉的参数了。

  按照每炉接近千斤的出钢量,坩埚的尺寸定为直径近四十公分,高五十公分的柱状,底部是半球形,此外还有个带观察孔的盖子。地炉用耐火砖铺垫,尺寸只需比坩埚略大个几十公分,再加上鼓风口和烟囱就行。

 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麻烦,到次日清晨,他总算是将所有部件的设计图纸绘制完成。只是具体是否合适还得等实际投产之后才能知道。

  不过即使这次设计得不是那么完善也没关系,就当是给以后积攒经验了,毕竟只是个一吨的小炉子而已。

  至于炉料配比、鼓风量等等,他眼下连计算都不知道要怎么入手,只能在具体生产的过程中慢慢测试了。

  古代的工业生产就是一种靠反复尝试积累经验,最后达到目标的过程。苏承羽心中自嘲,自己来到明代没多久,就不得不开始学习古人的生产模式了。

  他放下笔正打算睡一会,就听到侍卫禀报,乔千回来了。

  乔千进军帐行礼之后,便兴奋道:“爷,真是瞌睡来枕头,东里仁堡有人要卖一处铁场。”

  苏承羽立刻睡意全无,吩咐备马赶往东里仁。

  这是一处在这个时代规模不算小的铁场,占地十多亩,就建在一条宽阔的河边上。

  沿河还建了座水排,使用水流力带动石碾来粉碎矿石。

  苏承羽远远就看到铁场里两丈多高的炼铁高炉。虽然是土制高炉,但看其结构还是比较合理的,高大的炉顶正在飘着黑烟。

  听伙计说来了位军爷,坊主忙赶了过来,离得老远就大礼参拜。

  苏承羽一见来人立刻乐了,这不是昨天来投标的何掌柜吗?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zdnb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