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七百二十一章 民心所向_大明之崛起1646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员犹豫再三,叹口气道:“好吧,我去问问霍大人,你们在这儿等着。”

  庚卯这边的几人闻言,相互对视一眼,当即在那中年人带领下快步上前,“大人,我们也不要银子了,让我们也留下吧……”

  长江北岸。

  旧江口,明军屯粮大营。

  “原来是应将军,赵大人就在那边督造新库,下官这就去叫他回来。”

  待那户部官员离去,应天祥身旁的副官望着不远处五十丈见方的土垒,不禁叹道:“将军,这地方十多天前还是一片荒地,此时竟已颇具规模,速度着实惊人啊。”

  应天祥点头道:“何止于此,我听闻三里外的第一处营寨已近筑成,再三里外第二处亦已开建。”

  为应对多尔衮的坚壁清野战术,明军在旧江口屯放粮草,而后每隔三里修建一处临时营寨,每三十里修建一个大型据点,一直延绵三百余力,直通淮河南岸。

  战时,每处营寨里都会驻扎上千民夫,每天将粮草辎重搬运到下一个据点,从而保证前线军需物品不断。

  其实照现在扬州到淮河一线千里白地的情况,建虏几乎不可能对明军后勤线发动攻击——他们自己的后勤首先就跟不上。不过为了应付可能的小股偷袭,每个据点还是建了土垒。

  片刻,负责民壮生活的户部南直清吏司员外郎赵大人进了帐来,先向应天祥施礼,而后颇为焦急道:“应将军,下官昨日所禀之事,不知可否增拨?”

  应天祥却反问道:“赵大人,我上月末刚拨了十万石粮米给你,怎还不到二十天便即耗尽?”

  赵大人无奈道:“将军有所不知,各处征发的民夫说是二十五万,然则随后又有不少人自行赶来帮着运粮、修营寨。

  “这些人大多不要工钱,下官也不好赶他们走,如今长江两岸已云集了近三十万精壮。这多的几万人却得管口饭吃,是以粮米才耗得快了……”

  “难怪这营寨建得如此快,原是人手多了。”他对赵大人道,“我这便禀明圣上,尽快拨粮给你。”

  “有劳应将军,下官甚是感激。”

  ……

  南京紫禁城。

  朱琳渼看着应天祥的奏疏,却有些暗自犯愁。

  这一下子多出了几万张嘴,虽说对大军北伐更为有利,毕竟北伐准备工作将会更早完成,开战之后的后勤也更有保证。但多买粮食却需要银子,而且算算日子,民壮们第一个月的工钱也快该发了,这一次可就是二十五万两啊!

  他先给张沧海去了份手谕,让他将府库里最后六万两银子拿去购买粮食——这是前一阵子因交税的事儿,朝臣们几百几百两捐的,一共也凑了近六万两。

  而后又让马文晟将新晋商部尚书黄宗羲叫来。

  黄尚书进了养心殿,先行过礼,揖道:“不知圣上召臣来有何吩咐?”

  “啊,我月初时让你联络江南豪门、巨贾那事儿,办得如何了?”

  “回皇上,已有十八家对此有意,只是……不知道他们愿拿出多少银子。”

  朱琳渼点了点头,毕竟虽然有大量产业作为抵押,但借贷之事也不宜强迫,否则朝廷刚建立起来的一点儿信用立刻毁于一旦。

  他吩咐道:“你尽力而为。若实在难于凑足银两,便将龙南钢厂和仙石粉的产业盘出去,至少能卖个二十多万两。”

  黄宗羲心知这些都是天子的私产,不禁甚为感动,躬身应道:“臣,这就去办。”

  待他出了养心殿,朱琳渼皱眉向北而望,心中焦急道,按照时日来看也该差不多了,却不知道远洋商队何时能赶回来,若有了这笔银子,朝廷窘境立刻便迎刃而解……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zdnb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